Sunday, September 16, 2012

密切关注新二十五史

http://bbs.gxsd.com.cn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476958
 
本帖最后由 Carrle 于 2011-8-9 00:30 编辑

诸葛孔明 发表于 2011-8-8 19:17
完全的抄冷饭,因为重新点校,要花很多人力物力,并且点校一遍24史,未必比56年那一版水平能高到哪去。 ...

老兄未经调查就下此狂言,是非常不对的。首先,我要纠正楼主,这次是新校二十五史,包括《清史稿》,而非二十四史。其次,我要申明,我和这次新校二十五史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联或利益冲突。紧接着,我想谈下我为什么支持这次新校工作。

二十五史新校工作启动以来,受到学术界之外的不少质疑,这一情况和当初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及“清史工程”开工之初完全相似。但如今回首,除了那个无疾而终 的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,“清史工程”则多少还是打开了清史研究的新局面(特别是清史工程的编译丛刊,翻译了大量的海外清史研究优秀著作,其重大意义兹不赘 述,反正明白的人不说他也明白,不明白的说了也费口舌。而对清代重要人物的全集、文集的编订工作,更是造福后来的近代史研究学者)。

话题回到二十五史新校。很多网友质疑这次新校工作。他们认为,在当今学风如此浮夸的时代,学者们肯定是将校订工程外包给门下的博士、硕士们,然后校订的质 量说不定还没有之前五十年代的版本好。我只想回答,这是你们的臆想。且不说国内现在学术研究的现状绝没有外界批评得那般恶劣(虽然各种学术丑闻迭出不穷, 但依然有不少坚持严谨、踏实、不求名利的学者在孜孜不倦、默默无闻地从事学术研究,特别是负责史料考订这类工作的学者。至少我可以说,国内认真负责的优秀 学者至少占到了大学教师中的20%——其实这个比例已经可以了,因为很多大学教师根本就不适合做学问,是因为各种原因进入了高校,但他们又不能抽身而去。 既然如此,他们“不学无术”也在情理之中。而国内的一些前沿研究,其实主要也就是靠不到1%的学者在进行或推动。)更何况数典的网友们,你们真的接触过负 责校订古籍的学者么。我知道不少数典网友都有私下校订古籍的爱好,但我想说,你的那种无论是“校注”还是“校订”,都是票友级的,缺乏古典文献学训练的人 是根本就做不来的或说做不好的。有空的话,喜欢私下校订古籍的网友,不妨买几部近年来由专业学者校订或校注的古籍来读读,特别是那种平日不易见的古籍(绝 不是什么二十五史或十三经这类的),认真体会一下。

再有,我手头上没有二十五史的新校本,不好直接从文本角度进行说明。但我从《中华读书报》上看到过一则新闻。大意是,这次二十五史新校工作启动以来,特别 是《清史稿》,纠正了不少之前版本的错误。比如关于曾国藩的生平,通过对某部罕见版本的互校,发现曾国藩早年经历中所任的一个官职,在《清史稿》中写错 了。相类似的错误,不一一枚举。我就简单问下各位,如果换你去校订《清史稿》,遇到里面你见都没见过的清代官职,你会去刨根问底一个一个查证么? 或者说你有客观条件去查证么,比如远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库,借助那里的罕见古籍,进行互校考订。

另外,我想举《宋史》的新校本为例。这次主持《宋史》新校本的学者是湖北某个地方院校的历史系教授,这个地方院校非985也不是211。记得当这个名单出 炉的时候,亦曾有网友公开质疑,为什么《宋史》的新校订工作会由一个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历史教授负责。但后来经查证,负责人不假,确实是一名地方院校的历 史教授,但人家一辈子就是靠考订《宋史》来吃饭的。他先后出版了好几部针对《宋史》考订的著作。因而,《宋史》的新校工作由他负责,也是情理之中。相信在 一位如此沉醉《宋史》考订,并且成绩斐然的学者的主持下,《宋史》新校本一定会获得成功。

还有,我想稍微透露一下国内课题申报的一般流程。一般说来,除非你的后台硬到一个异常强大的程度,否则至少就国家级一类的课题,比如国家社科基金、教育部 规划课题,申报与评审相对还是公平的。而且现在申报课题,比如你要研究某个专题,如中世纪海盗与英国王室的关系,你需要先有先行研究,即你已经在这个课题 上取得了一些成绩,否则的话,项目一般不会被通过。因而,这次二十五史新校也是一样。不少参与或主持这项目的学者,大多是在二十五史考订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的。所以,我们不应该直接这么一竿子打死这次新校。

当然若有网友不分青红皂白,只图一时言语之快,那我也没话说,更不想再说什么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