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August 15, 2012

无处不在的周克华

2011年6月28日,周克华在湖南长沙抢劫杀人,悬赏招贴贴满了长沙市的大街小巷,周克华的面孔几乎和这个城市完美融合在了一起,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能看到。从那时起,周克华已无处不在。







庐江艳照:从集体性狂欢到指向个人的性暴力

安徽不雅照涉事夫妻被双开
女人写时评第75期


近日,网上流传一组三男两女在宾馆里的全裸床照,并一度传为安徽庐江某官员。日前证实,这组不雅照实为三对夫妻的聚会照片,而其中合肥学院团委副书记汪某承认自己是不雅照中主角之一。8月10日,2名当事人、汪某及其妻均被开除党籍、开除公职。[查看新闻>>>]

新闻既出,有人大声叫好,也有网友认为当事人才是受害者。而事主作为教师和公务员的特殊身份,也引发讨论:公职人员和人民教师是否应该具有高于普通人的性道德?今天我们请行社会学者朱雪琴谈谈她的观点。[说说我的看法>>>]
                    
本期时评特邀女作者:朱雪琴
个人介绍: 性社会学者,女性主义心理咨询师

安徽不雅照涉事夫妻被双开
“官”+“性”的双重敏感,激发网络集体“性狂欢”



前几天被网络传得沸沸扬扬的庐江艳照门事件昨天又有新进展,照片中的一对夫妻受到了开除党籍、开除公职的处分。然而这个消息并没有平息人们对群P艳照所投射的焦虑情绪,人们依旧在质疑,官方依旧在澄清……
这次的庐江艳照门事件激起公众如此强烈而“高尚”的“性道德”正义感,G点在于:“官”和“性”两个敏感点的同时叠加。一场网络的集体“性狂欢”折射了人 们对权力框架下性寻租的恐慌——只要涉及“权力”、“性”的公共性事件,话语几呈一面倒之势,事件的复杂性全然被忽视,这种叠加了权力、公平的强烈质疑, 将网络话语切割为“正义”和“邪恶”的截然两分。 经过了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和马教授“聚众淫乱罪”事件,“性道德”依旧考量着公众对“隐私”、“尊重”、“宽容”、“少数”的认知。 [详细>>>]
张柏芝 艳照门
集体“性狂欢”是贞操文化的泛化,性的私有性依然被性道德侵蚀



网民“正义”的焦躁并非毫无来由,这体现了人们对公权力把持者缺少制约可能产生的滥用、失察、越界及其带来的一系列以“权力”交换为核心的腐败的恐慌。之所以为政者的“廉洁”能同其“性纯洁”相关联,其中的群体性焦虑情绪可能和两个层面有关:
首先,对性的不洁感的焦虑的投射。这是贞操的一种泛化:滥性者是肮脏的,不洁的,道德欠缺的。这种“性”的纯洁化实际上是性污名的一种意象。反应的是将个人的性行为方式同其道德、人品乃至社会地位和评价所紧密连结的性政治。
“性”作为现代人的基本人权,尚未真正“私有化”,更多时,性依旧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,“道德”是其中的一种。人类社会的“性道德”虽然从未成为某种 “普世”文化,但它将人的“性”作“好的性”,“不好不坏的性”,“坏的性”的区分,性成为判别个人品行优劣、身心健康、社会地位的标准。而性异见者将受到迫害。
今天的社会,如果非要有一个性道德规范,我认为应该是这样一种“性道德”成为主流的时候了:多元、平等、自由,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,个人的性生活方式应受到保护。这,不正是在这起事件中反复呼吁正义,渴望自由和平等的你我他所希望看到的么? [详细>>>]
兽兽 艳照门

模特兽兽因和男友的性爱视频被曝光,也曾是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。

集体“性狂欢”折射出大众对公权力滥用的恐慌,但高举性道德大棒不解决根本问题



其次,对教师、医生、从政者等涉权者的“性”高标,反应了人们对权力可能导致性资源分配的不公的担忧。这种担忧实际上和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的担忧的一种表现。
今天,还有人认为,这起曝光事件是对权力的性寻租的有力挑战。我认为,以谴责个体性道德的方式来评价其职业操守进而评判个人道德,都只能是强化不平等建构,无益于性在个体人权领域的平等、自由的获取。
要改变匮乏的而又不公的性分配制度和政治结构,首先是要丰富多元的性资源;其次是要改变原有的分配模 式:将原本被压制的、边缘的性资源,作为和异性恋的、婚内的同等地位的性资源投入到合法分配机制中去。性资源的愈发丰富,分配方式也更加多元,实际上可以 消弭“权力”在影响个体性机会中的重要作用。 [详细>>>]
马教授换妻
南京某副教授因换妻被重罚,一审竟被判处三年半徒刑。
“艳照”女当事人很快乐,网民和公权力介入是性暴力,剥离了女人的性主体地位



对平民性资 源被掠夺的担忧,不仅体现了社会性资源的匮乏,更体现了女性作为性主体的被忽视。一厢情愿地将女人看成是待分配的“资源”,根本上剥离了性交往中女性的独 立人格,将性的交往对象物化。在我听来,这无异于动物世界中的交配权的争夺——对雄性强者占据更多雌性的恐慌。今天,这种恐慌依旧在压制并盲听女性作为性 主体的声音。
当“男性用社会地位和权力来换取性资源,女性则以肉体作为性资源来交换,从男人那里获得别的社会资 源”的方式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性分配机制时,人们当然看不见这些照片中女人自主、自在、畅快的微笑。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之下,我不禁更加担忧那个被处罚的女 性,她今后将背负怎样多重的伤害和剥夺?而带给她这一切的,并不是照片中的丈夫和群欢者,而可能是身匿于网络背后的你我他……

写到这里,我想起今天新闻里的另一个细节,警方目前正在追查“造谣者”。对比之前的陈冠希艳照门案件,我们最先处罚的是隐私遭遇曝光的受害者,而散布隐私者只能以“造谣”受处,这难道不是以网络为渠道的“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”的结果么? [详细>>>]
庐江艳照门

在网传安徽艳照事件的图片可以看出,所有当事人都是自愿的,甚至快乐的。照片中的两位女性当事人都面带笑容。


安徽不雅照涉事夫妻被双开

全球因“艳照门”惹麻烦的男女

1/21)

Tuesday, August 7, 2012

刘翔 - 奥运最佳演员


曝新华社赛前为退赛"放风" 作者原是田径运动员

2012-08-08 02:33:25 来源: 大连晚报 0人参与
0

很多人都在猜测,新华社之所以刊发此文,可能就是在为刘翔因伤退赛“放风”,其目的是希望缓解刘翔再度退赛带来的负面效应。据媒体同行介绍,杨明是田径运动员出身的资深记者,在田径界人脉很广。
本报英国伦敦电 又是在一片惊呼声中,在栏架前摔倒的刘翔停止了冲击金牌的脚步。许多人没有想到,不久前状态非常神勇的刘翔竟然再次因伤退赛。有人,或许在赛前就已知晓了内幕,新华社名记杨明(微博)可能就是其中一位。
在刘翔比赛之前十几个小时,大概在北京时间昨天凌晨4点左右,各大网站上纷纷贴出了新华社高级记者杨明的一篇文章,这篇名为《需要还金 牌“债”吗?因伤退赛是可耻吗?》的文章写道:“这次,在刘翔脚部有伤的情况下,依然期待他夺金,显然太苛求。假如脚伤无大碍,刘翔或许能带给大家惊喜, 假如脚伤严重,发生什么就很难预测。孙海平说他目前最担心的就是刘翔在决赛日脚伤爆发。其实,他和刘翔大可不必太担心,因为,大多数国人都认为:刘翔这次 奥运会上能否拿牌,能跑多快,都不重要,即便他因伤病再次发生意外,也可以理解。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和磨难,刘翔这次能站在奥运跑道上就已经非常不容易。 刘翔也是人,不是神。让我们为刘翔祈祷,祝他好运!”现在回过头来看,这段文字实际上已经透露出了刘翔可能退赛的强烈信号,只是没有直接挑明而已。
很多人都在猜测,新华社之所以刊发此文,可能就是在为刘翔因伤退赛“放风”,其目的是希望缓解刘翔再度退赛带来的负面效应。据媒体同行介绍,杨明是田径运动员出身的资深记者,在田径界人脉很广。加之有新华社这样一个权威平台,因此孙海平、冯树勇等人可能会提前给杨明透露消息,并请其帮忙发出消息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公众非理性情绪。不过,记者多方打探,未得到杨明本人对此说法的确认,或许,杨明真是未卜先知的预言家吧。

Wednesday, August 1, 2012

云世袭”让高考成为唯一希望

简直:“云世袭”让高考成为唯一希望

2012-06-11
不要指责因为过于重视高考而引起的社会丑态。高考是当下对“云世袭”现状惟一构成可能冲击的社会机制。在其他管道封闭、社会阶层板结硬化并且板上钉钉之后的今天,与高考有关的新闻一再提醒人们,“云世袭”把船票瓜分殆尽,底层为最后一根稻草大打出手。
高考
传统的世袭制度就是,A继承A父的岗位,B继承B父的岗位。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原汁原味的世袭制。而如今,在普通人的生活中,世袭制度被叫做“顶替” ——“世袭罔替”的庸俗化称谓,这制度一直覆盖到城镇国企职工的位置,都可以父退子继;现在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的人,听到这个词肯定都不陌生。当然,对民间 影响最大的身份世袭制度是和户口有关的:市民的孩子是市民,农民的孩子是农民。
科举制度 世袭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、纵向流动不畅,但是,过去这五六十年,中国社会每隔七八年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。早先三十年的社会变化基本上都在政治领域发 生。后来这三十年,由于社会管制总体而言走向宽松,倒是经常有一些人从底层轻易穿行到上层。这里面居功至伟的就是高考制度的重新采用。各位看看身边那些在 高考停用之后重启的五年间(1977-1982)考上大学(只要没有因病退学)的人现在都在做什么,对这一制度对社会流动的伟大意义,就不再有怀疑。
高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。你不用研究它在唐代考什么、宋代考什么、明清又考什么。只要是考试,只要有一套规则,哪怕是八股文,也能把社 会中高智商的人群给选个差不离。科考制度是对世袭制度的伟大补充,在科考和世袭并存的情况下,前者其实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核心,是前进的发动机,后者, 充其量是个维稳的工具。
进入二十一世纪后,从国家层面、省市层面、县乡层面,人们渐渐发现,世袭制度已经基本上接管了这个国家的财富和权力传承秩序。我今天早上和微博上的 朋友开玩笑,把这种世袭全面接管社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局面称为“云世袭”。这里的“云”,是IT领域中时髦了一段时间的Cloud。
“云世袭” 为什么把大家都明白的“世袭”改称“云世袭”呢?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:
传统的世袭有诸多不好处,但它至少有两个优点:第一,它非常直观:龙生龙、凤生凤、老鼠的儿子会打洞,这样,大家都没脾气,而且资源和权力的分配, 对社会而言也就没有什么迷惑性。靠继承上位的人,也不好意思对外牛逼哄哄。第二、长期有条理的世袭,反而会培养出一些真正的世家:皇上传承很多年后整个家 族会越长越帅,这个咱们就不多说了;文武百官,大小胥吏,谁家的儿子谁教育,长大后继承父业,慢慢这官也会做得比较像样,比枪杆子里刚刚打出来的政权那会 儿,会变得文明起来。
而现在我们面对的世袭制度,拥有世袭制度的一切缺点,独独失去了上面讲的优点:
1)它的预期不稳定,从最高层开始一路看下来,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够让儿子继续自己的位置。
2)因为预期不稳定,世袭转入地下,变得非常隐晦,看云山雾罩一样看不清。A的儿子被B安排去接替C,B的儿子被C安排去接替D,C的儿子被D安排 去接替E,D的儿子被A安排去接替B。不是这么简单的四个字母轮回,我这就是举个最基本的运算规则,真实的生活远比这例子复杂,把26个字母都用上,也不 能说得清楚其间的曲折。当下的世袭,是曲折地跨着地域、跨着行业、跨着血缘、跨着校友,你从某甲的位置往下捋,在他所处地区、行业、姓氏、校友等圈子里, 你找不到他的儿子。这么一曲折,怪就出来了,你经常听说湖北谁谁22岁就县长了,湖南谁谁30岁就正局了。一查,怪,父母没什么来路啊。方舟子好歹还考证 出韩天才有个共用笔名的爸爸,这些人你让任何人去考证,查翻天了,结论还是他/她全靠自己啊。大家就心态平和了,最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、怀才不遇。相反, 这些靠着隐晦云世袭取得位置的人,则拥有在各种场合反复吹嘘自己“能够成功全靠能力和奋斗”的资格。
3)隐晦归隐晦,这一制度的全面复活,可以说把整个社会,包括官府、国企、科研机构、大中小学、甚至金融中介机、房产开发、医疗机构……总之,就是你所能构想像到的各个社会角落,已经实现了全覆盖。
所以,称其为“云”,并不过分。这云,宽广深厚、无远弗届,随时随地都会发生,而且变化多端。有云才有雨,没云,你就干着去吧,来一万个老干部,穿着旧胶鞋,蹲在龟裂的大地上,这些没云的地方也见不到一滴雨。
社会阶层流动 以上就是我创造“云世袭”一词的发散思维。据一位IT业界的朋友补充,套用云计算的专业术语,云世袭的特征也可以做如下归纳:1、安全可靠。云世袭提供了 最可靠最安全的关系网存储中心,用户不用担心数据丢失、人肉搜索等麻烦。2、客户端要求低。云世袭对用户端的配置要求低,向下可以一直兼容到脑残级用户。 3、轻松共享数据。云世袭轻松实现不同领域的关系与人脉共享,实时同步,即时发挥作用。
之所以说到世袭这个话题,缘于近期高考考出一些社会新闻:不让邻居冲马桶、封锁考点周围道路,不让汽车和自行车经过、迟到跪求入场……似乎就因为一个高考,全社会都丑态百出了。这是为什么呢?原因就出在云世袭上。
高考是当下对云世袭现状惟一构成可能冲击的社会机制。与高考有关的新闻一再提醒人们,云世袭把船票瓜分尽净,底层为最后一根稻草大打出手。问题不在 高考,高考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中,惟一一个还在为这社会努力减压的。如果考上好大学,底层民众还有一线希望当上公务员,晋升不劳而获的种姓。反过来说, 贫苦出身的再没有本科学历,那几乎就是死路一条了。于是,这个在过去一两千年承担着社会阶层流动管道的科考制度,在其他管道全部封闭、社会阶层板结硬化并 且板上钉钉之后的今天,它承担着十三亿草民改变命运的全部希望。
所以,不要指责因为过于重视高考而引起的社会丑态,那都是地底的岩火。